农村自留地侵占一直是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痛点难点之一,这些纠纷往往因人员关系复杂、年代久远等历史遗留问题导致难以得到实质性解决。近日,曹娥街道成功调解了一起有关自留地侵占的矛盾。涉及纠纷的3户人家结束了长达35年的“冷战”,迎来握手言和的一天。

事情要追溯到1990年,曹娥街道前村村的三户邻居各自审批了宅基地建造房屋。不巧的是,这三户人家的自留地分别位于另一户人家的小院内。当时,三人年轻气盛,互不相让,时常发生口角争执,村干部也曾多次介入调解,但三方各说各理,难以达成一致。纠纷多年得不到解决,三户人家的关系日益紧张,平时,一些犹如晒谷、扫地之类的小事,都经常引发三家人互相攻击。这件事也一直搁在了前村村村干部们的心上,成了大家的心病。
“之前,我是村里的调解员,跟着前任书记调解过好几次,但每次都闹得不欢而散。”前村村党总支委员(村党组织负责人)郦忠海说,事情解决的契机出现在今年9月初,街道举办“邵大姐来帮忙”基层调解能力提升班,“邵大姐”邵玲芬结合自身多年调解经历,就如何在秉持中立立场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调解技巧向基层调解员们分享工作经验。“我当时就想,是不是可以请‘邵大姐’来帮帮忙,‘邵大姐’一口就答应了。”郦忠海说,随后,自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邵大姐”及“邵大姐来帮忙”的调解员,几个人又一一走访联系了三户人家,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决定采用“小辈出面,说服长辈”的方法来解决纠纷。
“你们的矛盾也这么多年了,难道要把矛盾留给下一辈吗?这次我们平心静气地坐在一起,好好把事情解决掉,大家都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以后都开开心心地过日子。”调解现场,调解员们耐心劝说。曹娥派出所警察和村社网格员也对纠纷中涉及的政策法规进行了解说,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三方认识到矛盾症结所在。在“邵大姐来帮忙”和“警网共同体”的柔性调解下,这一35年的纠纷被成功化解,三户人家终于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