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前后都是深渊 2018房产市场面临重重难关

上虞楼市  2017-12-04 08:54

[摘要] 自市场化以来,房地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难干。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市场化以来,房地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难干。为什么这么说呢?

之前的房地产,虽然不断变化,但大多还是按照同一个逻辑来的。

比如,早年的房地产供不应求,客户也不成熟,行业比较粗放,是房子就能卖出去。那时候地产的核心逻辑就是快周转、控成本。而到近几年,地价越来越高,改善客户增加。地产核心逻辑逐渐变成了“充分挖掘土地价值”,做客户愿意花钱买单的“好房子”。也就是说,周转的动作可以慢一点,投入的成本也可以多一些,只要房子好,把价格定高一些,客户愿意买单,就能获取更多利润。

而到了2017年,各种限购限贷限售政策的出台彻底改变了之前的逻辑。特别是限价政策,从“地价+成本+利润”商量定价,到不能高于之前周边同类项目房价。再到最后的绝招:“卖地的时候定房价”。

从2016年开始,一些热点区域在卖地的时候,就为日后的新房定好了价格!到2017年,用这种方式卖地的地方越来越多,几乎已经成为主流。

有几位地产大佬估计,为了防止房价反弹,“限价”这个可以直接作用于房价数字的政策,很有可能是最后放开的调控政策。如果说之前卖出的土地,还可以和地方政府博弈商量定价。2016、2017年卖出的土地,他们的价格和命运,在卖地的那一刻就已经确定。

因为“限价”长期存在,房地产的逻辑开始变得空前复杂,因为房企必须要同时实现3个看起来颇为矛盾的目标……这种貌似不可能的任务,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

地产人要同时实现的3个目标,分别是快周转、低成本、好房子。

可是,按照常识,“慢工才能出细活”、“有投入才有产出”,这三个目标本身好像是矛盾的。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说必须同时实现这3个目标?

1、卖地的时候就锁定了房价,如不快周转、控成本,会少赚很多钱乃至亏本,同一块土地,之前如果按照“充分挖掘土地价值”的逻辑,是这样算帐的:

土地楼面价5000,投入3500每平方的建安成本,半年后开盘只能卖15000。

但是如果投入6000每平方的建安成本做精装,一年半后再开盘,卖30000客户也能接受。这样一来,多出来的15000就覆盖了这一年的财务成本,还能多赚一些钱。但是,现在卖地的时候就确定了房价,逻辑就变成下面这样了:

土地楼面价5000,不管建安成本多少钱,不管多久以后开盘,都只能卖15000。

这样一来,投入的成本就越少越好,因为不管投入多少,也只能卖那么多钱。而开盘也是越快越好,如果周转慢了,会有以下2个结果:

①、白白付出财务成本。

许多房企年财务成本达到十几个点,如果晚开盘一年几千万乃至几个亿就没了。

②、 到手的钱的价值少了。

全世界的货币都在贬值,中国的也是这样。之前大家喜欢买房子,就是因为买了房子,就把财富锁定在了房子里,让它不至于贬值。而当房屋的售价成为一个固定的数字,如果晚开盘一年,货币发行比前一年多,到手的钱看似还是那么多,但实际价值少了一些。

既然不得不快周转,不得不控成本,那么能否回到之前的粗放式逻辑,降低房子的品质呢?从现在情况来看,这也是不行的……

2、投资客只看总价,刚需改善却一定要好房子;中央和地方政策也要求做好房子

之前的楼市,投资客的比例不小。特别是一些热点城市,有超过一半的可能。但随着限购,特别是限售政策的出台,投资客大幅度减少了。许多地方出台了办证后3年、5年不准卖的政策,如果考虑到从成交到交房的时间,那就等于付款后5年、7年不准卖。持有时间这么长,持有成本就会非常高,许多投资客也就望而却步了。

所以现在,限购、限售城市,刚需、改善是主流。

对于投资客来说,价格是最重要的,他们一般不会特别细致地去研究房子,做粗放一些也能卖出去。可是对刚需、改善来说,他们买的是一个“家”,所以,他们会关注社区、房子里的每一个细节。而在房价已经比较高,又限购、限贷的情况下,能买房子、买得起房子的人,都少了很多。

当下的情况是:在一些地方,一手房因为限价,比二手房还便宜,新房开盘就被抢光。

但小编认为,2016年、2017年拿的地相对都比较贵,而调控政策在持续发挥威力,所以这些房子上市的时候,供求应该相对平衡,相对二手房也没有优势,会有比较激烈的竞争。

而中央报告指出,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数量并不是不够,而是质量不够好、不够平衡。

而政府要求做“好房子”,也可以成为刚性的政策。

比如日前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成都市成品住宅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2年底,全成都市只卖成品房。那么,不做精装,没有相关标准的房企,就会出现困难。

综上所述,地产人要在快周转、低成本的前提下,再做出好房子,才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拥有竞争力,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可能吗?前后都是深渊,钢丝上的地产人能走过去吗?

小编相信,真正有实力的房企,还是能同时实现这3个目标的……

要同时实现快周转、低成本、好房子的目标,房企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一些能力:

1、必须有战略定力,只要不亏本,就坚决做“快周转”

现在,有很多房企在等待,延缓开盘,希望限价政策可以放开。但对于热点城市而言,这可能是奢望。有些地方的限价确实会有所松动,比如在一年里从20000变成21000,但是这点涨幅和房企在一年里付出的财务成本比起来,其实不算什么。

而且,现在可以有所松动,是因为现在开盘的项目,地基本是在2016年以前卖的,那时候并没有“卖地时就定房价”的政策,先天就有一个博弈商量的基础。

而2016年、2017年卖出的限价地,其新房价格当时就确定了,以后也不会变,否则政府公信力将受到影响。

换句话说,即使限价令放开,也一定是“新项目新办法,老项目老办法”,这些限价地上的项目的价格不会有什么改变。

想通了这一点,有魄力的房企就应该坚决做快周转,只要能开盘就开盘,能赚钱就卖,而不要看到市场有什么变化就迁延等待。等待是一种赌博,而且输的可能性很大。

2、体系必须要完整,能在产品库中迅速找出最适合的

如果溢价空间很大,我们做产品的时候,当然是先要做充分的调研,然后在产品中做一些只有这个项目才有的个性化的东西,最终这些个性化的东西将成为溢价的说辞。

但是,如果要在控成本、快周转的前提下,做好产品,重新设计的逻辑肯定是有问题的。那样不但会拉长工期,而且因为要做很多新东西,成本控制非常困难。

要同时实现这3个目标,就要求房企过往的产品体系非常完整,只需要做选择题就能完成产品设计。

在这方面,大房企当然是有优势的-----布局、一二三线都有,任何层次、任何区域的项目就都做过了都有积累了,选一个合适的来复制就可以。

这可以从3个方面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①、 快速开始施工,节省财务成本;

②、设计方案之前缺陷已经在使用中充分暴露,节省变更成本;

③、广告、策划、推广节奏等等类似,可以直接复制,不用从头再来探索。

3、战略合作方必须足够,采购体系必须完整

拿地就开工,自然就快,这需要有战略合作的施工单位。3年采购一次,单价自然就便宜,这需要战略合作的供应商。战略合作方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还需要完整的采购体系。

4、成本控制能力必须要很强,这来自长期的积累

既然要低成本,当然就要控成本。明源君认为,从战略角度优化成本结构之后,成本管理最终是要通过系统去实现的。

一般来说,成本管理最重要的是2个方面:

①、 流程和制度体系。

这个在现在已经进化到移动互联网,大家在手机上完成所有操作,是可复制的。但明源君认为,这个系统要真正起作用得看下面两个部分。

②、 每一个阶段的要点和知识积累。

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所设置的流程和制度就不可能合理,一定会被打破。知识积累是基础,可以指导流程和制度体系的变化。

而目标成本的深度,最关键的支撑都来自于知识,也就是房企成本数据库。房企的成本数据库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其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调研和定位---------合同--------合同的执行-------评估-------积累数据--------成果应用。

成本数据库是房企巨大的财富。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